1)第67章案中案(33)_深度迷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你们也看到了这一点。但这并没有让你们想到要及时终止错误,反而让你们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办法。”

  “你们通过有意制造并利用王元鹅在身体上、脑力上的压力,再结合他在心理上的压力,放大他的负面情绪,再一步一步教唆他自杀,为了减轻他在自杀过程中的痛苦,还主动为他非法购买大量三唑仑。”

  三唑仑是安眠药的一种。大量吞食安眠药就能自杀的桥段,纯属各类影视小说杜撰。

  最初的安眠药,过量服用的确会致人死亡。

  20世纪初,第一代镇静催眠药物诞生,主要为巴比妥类药物,是巴比妥酸的衍生物。但安全性较低,过量服用副作用很多,包括抑制呼吸、肌肉无力,甚至引发呼吸衰竭、休克导致死亡。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即因服用大量此类安眠药导致死亡。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第二代镇静催眠药物诞生,主要为苯二氮卓类药物(BZ),按药物半衰期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同时,具有选择性高,安全范围大,大剂量不引起麻醉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短效笨二氮卓类药物代表是三唑仑,成人一次少量服用,即可达到效果,过量服用可以使人在10分钟左右昏迷晕倒达4—6小时。

  但要依靠服用笨二氮卓类药物进行自杀,难度系数实在太高。简单说,以三唑仑为例,就算吃到打嗝也很难达到自杀的目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产生毒品的效用,让服食者飘飘欲仙,然后昏睡过去,或者被拉去医院洗胃。

  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诞生,主要为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相对于笨二氮卓类药物,不良反应更少。这也意味着更加安全。

  因此,王元鹅顶多只能利用三唑仑这类安眠药将自己药晕,然后在昏迷之前把自己挂在绳子上,完成上吊,从而减轻上吊过程中的痛苦。

  “事后,你们再有意引导舆论焦点。王元鹅是因为适应不了角色转变,戴不下见义勇为、淡泊名利、顽强抗艾这么高的帽子才会选择自杀。王元鹅死了后,外面的声音很多,但最大的声音就是这个。这不正是你们想要,正是你们有意引导的结果吗?”

  最后,马弘文略带嘲讽的说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总比一败涂地的强。只要能将王元鹅这一‘抗艾斗士’西贝货的事实掩盖过去,在名誉上受到一点无伤大雅的损失,算得了什么。”

  马弘文一本正经、声情并茂地胡说八道了一通,目的是对张培进行连蒙带吓。

  张培一边听一边连连摇头,脸上的焦急惶恐之色也随着马弘文信口胡诌的逐步深入而越发明显。

  “我不是……我没有……不是你说的这样。”

  马弘文的说话一结束

  请收藏:https://m.lp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