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三十二章 税收_三国之少年帝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近年来,关中各郡县已经完成了玉米、红薯的推广种植。

  粮食产量暴增。

  只不过这也导致了,百姓种植冬麦的积极性不高。

  在官员的劝说下,百姓这才勉强完成了耕种。

  冬麦一般在八九月间种植,明年春天收割。

  与玉米、地瓜的种植,并不冲突。

  难道是百姓不够勤劳吗?

  这也并非全对。

  关中百姓大都经历过战乱,深知粮食的重要性。

  家家户户都有屯粮的习惯。

  而地窖储存法,并不会导致地瓜腐烂。

  那问题来了。

  为什么百姓不愿意种植冬麦呢?

  这和“地力”有关。

  良田之所以称为良田,就是因为土地肥沃,每年都可以种植农作物。

  而有的田地,有时候需要隔年种植。

  否则一年辛苦下来,产量极低。

  跟没种一样。

  所以老农之间,都有一种说法。

  那就是让土地“歇一歇”。

  刘辩当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没有化肥。

  现代化农业,缺不了化肥,否则产量上不去。

  刘辩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弄出化肥,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他下令推广农家肥。

  也就是草木灰和动物粪便等等,勉强维持了种植。

  玉米和地瓜不需要太好的土地,虽然会影响产量,但问题不大。

  按照以往的征税方式,都是由各地税吏,四处征纳谷米。

  粮食就是税。

  其中就涉及到称量和运送。

  耗时很久。

  俸禄都进行了改革,这收税的方式,也该改一改了。

  少帝刘辩下旨,着大司农和三公共同拟定新的田税法。

  并且丈量土地。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刘辩决定先在司隶实施,再逐渐扩散到各州。

  这些年,百姓疯狂开荒,不少山头都出现了“田地”。

  玉米和地瓜都是旱种,所以山头也有合适的地。

  秉着百姓都吃不饱的缘由,刘辩没有对这些土地下手。

  也就是说,这些新扩充出来的土地,是不需要交税的。

  可是几年过去了,百姓丰衣足食。

  刘辩不对这些土地征税,朝廷将会损失一大笔钱财。

  而且,一旦长时间不收税,以后再想收。

  朝廷肯定会见识到,什么叫穷山恶水出刁民。

  哪怕司隶的百姓,也不是个个都好说话,都怀着感激之心。

  刘辩已经没办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可以少收一点。

  但不能不收。

  依照新的田税法,各地官府将会丈量新的税收田地。

  记录在册簿。

  当然,好处也是有的,只要种植超过三年。

  土地就归农户所有。

  这也是刘辩给农户的福利。

  为了避免恶意开荒,此次土地丈量后,朝廷将会发放田契。

  往后新增加的土地,朝廷将不会承认私人开荒。

  除非官府组织大规模开荒,将会有新的政策。

  私人开荒最不靠谱了。

  一些人为了土地,可以不择手段。

  比如说焚

  请收藏:https://m.lp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